正文內容

生豬“黃膘病”究竟是怎么回事

發(fā)布時間:

2018-08-12

  一、什么是黃膘肉?
  正常豬的脂肪應為白色,有些商品豬屠宰后見到脂肪呈淡黃色和黃色,這種肉稱為黃膘肉。
  黃膘肉脂肪除呈黃色外,且松軟不結實,有時有異常腥味,外觀很差,嚴重影響生豬和豬肉產品的銷售。國外將黃膘肉稱為黃脂肪病或營養(yǎng)性脂肪組織炎。
  每近年關,由于需求量的增大和監(jiān)管部門檢查力度加強,各地區(qū)養(yǎng)豬生產中這種現象頻繁出現。
  這不但影響銷售,而且有些肉品還不能食用,影響人類健康。
  二、產生黃膘肉的原因
  1.高溫高濕條件下飼料氧化,霉變;
  2.使用過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原料,如魚粉、魚油;
  3.飼料中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添加量不足;
  4.使用富含色素的飼料,包括地溝油(色素含量高);
  5.疾?。杭礊辄S疸,可分為實質性、阻塞性和溶血性黃疸;
  6.藥物:磺胺類藥物使用時間過長,沒有足夠的休藥期,也可能導致黃膘肉。
  注:由黃疸、磺胺引起的黃膘肉不能食用。
  三、黃膘肉的鑒別
  1.黃膘肉:
  只有脂肪黃染、略帶有魚腥味,其他組織、器官不發(fā)黃或黃染不明顯。肝、膽、腎等內臟無病變。
  肉尸隨放置時間的延長黃色逐漸減退或消失。
  2.黃疸肉:
  不僅脂肪黃染,而且粘膜、鞏膜、結膜、漿膜、血管內壁、肌腱、皮膚、關節(jié)液、組織液呈黃色,甚至實質器官都有發(fā)黃。
  肝、膽、腎等內臟多有病變。肉尸隨放置時間的延長黃色不退甚至愈黃。
  3.鉤端螺旋體病引起的黃疸:
  主要是皮膚、皮下組織、漿膜、黏膜有不同程度的黃染,同時伴有出血,肝臟腫大、呈棕黃色,膽囊腫大淤血。
  四、黃膘肉的防治
  1.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;出欄前2個月,減少魚粉、魚油和不飽和脂肪酸用量,更換飽和脂肪酸高的脂肪;
  2.原料的儲存要注意防潮、通風;
  3.選擇優(yōu)質的霉菌毒素吸附劑,防治飼料氧化變質;
  4.積極采取防治措施,控制錐蟲病、焦蟲病、鉤端螺旋體病。進行微生物學和免疫學診斷,查清病因對癥治療;
  5.建議在飼料中添加VE、酵母硒等物質,能有效促進生長和改善肉色,防止滴水。
  實際生產中,由于病原性和磺胺使用不當并不經常發(fā)生,所以,對于連續(xù)頻繁發(fā)生的區(qū)域性黃膘肉問題最常見的還是另外一種原因——飼料誘因。
  黃瞟肉的飼料誘因最主要的是飼糧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,而抗氧化劑不足。
  來源:豬e網